2020年8月26日,戈壁滩的发射阵地上空泛着灰黄色的尘雾,烈日炙烤着地面,热浪扭曲了远处的地平线。中国火箭军某部官兵身着迷彩服,头盔反光,在一处临时搭建的指挥帐篷内忙碌。帐篷外,数辆东风-26B导弹发射车排列整齐,液压支架牢牢固定在砂石地面上。技术人员手持平板电脑,逐一核对导弹的制导系统参数,屏幕上跳动的数字显示燃料装填已完成。一旁,雷达车的天线缓缓旋转,扫描半径覆盖数百公里,确保空域清净。 指挥员站在高台,手中对讲机传来倒计时指令:“十、九、八……”发射车尾部喷出刺眼火焰,导弹腾空而起,尾焰在空中划出一道弧线,迅速刺破云层。同一时刻,数百公里外的另一阵地,东风-21D导弹发射车同样进入战斗状态。士兵迅速拉开伪装网,露出导弹的灰色弹体。 美军在轨卫星捕捉到热信号,五角大楼的监控室内,屏幕上显示导弹轨迹从内陆延伸至海洋。分析员记录数据,指挥官皱眉查看实时图像。试射当天,中国国防部确认行动,称这是例行训练,但外界清楚,这场测试直指美军航母编队。次日,珠海航展上,轰-6K轰炸机挂载鹰击-21导弹低空掠过观众席,机翼下导弹的流线型外壳在阳光下闪耀,现场掌声雷动。 美军情报部门迅速整理报告,指出东风系列导弹的射程已覆盖关岛以西的广阔海域。测试不仅验证了导弹精度,还展示了多平台协同能力。美军航母“里根号”当时正驻扎日本横须贺基地,舰上官兵通过加密频道收到简讯,气氛凝重。 而某驱逐舰在黄海某海域停泊,甲板上士兵调整鹰击-21舰载发射架角度。舰长下达指令,发射架锁定坐标,导弹尾部喷射火焰,瞬间冲向天际,消失在云层中。岸上观察站的雷达屏幕显示,导弹以高超音速飞行,成功击中1500公里外的靶船。海面升起浓烟,靶船断裂下沉。
东风-21D导弹的射程超过1500公里,专为打击移动海上目标设计。导弹发射后,弹头在高空分离,进入滑翔阶段,末段俯冲速度可达8马赫以上。美军航母的宙斯盾系统雷达屏幕上,目标信号时隐时现,难以锁定。东风-26导弹射程更远,可达4000公里,覆盖关岛及菲律宾以东海域。发射车在戈壁滩上机动,伪装网覆盖车体,随时转移阵地,规避侦察卫星。 鹰击-21导弹的舰载和机载版本将威胁范围推至6000公里。某次演习中,轰-6K轰炸机从沿海机场起飞,飞行员拉动操纵杆,飞机爬升至巡航高度。导弹挂架锁定,弹体脱离后加速,尾部形成等离子体层,干扰美军舰艇的雷达探测。导弹速度突破10马赫,留给防御系统的反应时间不足5分钟。美军“海麻雀”或“标准-6”导弹尝试拦截,但高机动弹头的变轨能力让命中率骤降。 中国导弹体系形成多层次网络,陆基发射车隐蔽在山谷,舰艇分散于东海,轰炸机巡航于南海。某次饱和攻击模拟中,数十枚导弹同时发射,雷达屏幕上目标点密如星辰。美军航母编队的护卫舰发射拦截弹,甲板上火光闪烁,但部分导弹仍突破防线,模拟命中航母甲板,引发爆炸。 美军舰载机如F-35的作战半径约1200公里,远不及中国导弹射程。航母若靠近中国海岸2000公里内,将进入高危区。美军基地如关岛虽距中国本土4000公里,但东风-26的核常兼备能力使其不再安全。某次演习中,中国火箭军公开发射画面,导弹车在夜色中点火,弹头划破星空,精准命中远洋靶标,震慑力直达五角大楼。
战争的复杂性还体现在电子对抗上。美军试图通过电子战干扰中国导弹制导,但中国通信网络已实现高冗余设计。某次测试中,干扰信号覆盖发射区,但导弹仍按预定轨迹飞行,显示出抗干扰能力。美军缺乏与中国同等规模的实战经验,面对本土防御体系,传统优势难以发挥。 而且美军高层多次表态不愿与中国直接冲突。2023年,国防部长在国会听证会上表示,与中国开战将导致灾难性后果。美军转而通过盟友施压,强化日韩军事合作,但盟友基地同样暴露在中国导弹范围内。美军航母编队巡航频率降低,更多停靠澳大利亚等远距离港口。 但全球战略博弈中,中国工业能力支撑军力持续升级。美军因供应链外流,军工生产效率下降,难以快速补充高端武器。中国推动多边合作,减少外部掣肘,维护地区稳定。未来,技术竞争将取代直接对抗,任何挑衅都将付出高昂代价。
纯旭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