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作者:栾新秋)
七月的苏州,烟雨浸润着古城的肌理,本色美术馆里草木含翠,一场寻常的月度展演,却因一抹来自云南深山的茶香,漾起了不寻常的涟漪。18日至22日,当许红丽带着她的曼松贡茶出现在展台前,那抹承载着百年皇家气韵的茶汤,瞬间成了全场焦点——茶客们驻足流连,指尖抚过古朴的茶器,鼻尖萦绕着温润的茶香,听她细说曼松的前世今生,一场关于传承与热爱的茶事,就这样“引爆”了美术馆的夏日时光。
许红丽站在茶席后,眉眼间带着山民特有的澄澈。作为云南曼松贡茶的杰出代表,作为非遗传承人的她,手中捧的从来不是普通的茶叶,而是一段沉甸甸的历史。“皇家贡茶不该只藏在故纸堆里,它该走进寻常百姓家,让每个人都能尝到那口来自天地的清甘。”这是她常挂在嘴边的话,也是她多年来的执念。
展开剩余75%为了这份执念,她守在曼松茶山数十载。春日里,她跟着茶农踩着晨露上山,只采那芽叶饱满的“一芽二叶”,指尖轻捻间,是对自然馈赠的敬畏;制茶时,她盯着铁锅的温度、揉捻的力度,每一道工序都恪守古法,“多一分则焦,少一分则生,曼松的魂,就藏在这精工细作里。”她总说,曼松贡茶的“本色”,是山的清、云的润、风的柔,容不得半点敷衍。于是,当那杯茶汤注入公道杯,汤色明黄如琥珀,入口先是清冽,而后甘醇漫过舌尖,喉头泛起丝丝甜润,恰如她所说:“这是曼松最本真的模样,清凉爽口,带着大山的新鲜感。”
这份“本真”,要从数百年前的清代说起。曼松茶山,曾是六大茶山中的“翘楚”,史料里那句“其余小山甚多,而以蛮松产者为上”,道尽了它的尊贵。作为皇家御用贡茶,它曾被封装在筠笼蜡纸中,沿着茶马古道走进紫禁城,是帝王案头的清雅,是朝臣笔下的“奇品”。如今,许红丽接过了这份传承的接力棒,让昔日皇家专享的茶香,飘进了市井巷陌。
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,我们总在追赶时间,却常常忘了停下来,好好喝一杯茶。而曼松贡茶,恰是那剂“慢下来”的良方。当茶汤入喉,浮躁的心绪会慢慢沉淀——你会想起清代茶人笔下“洗尽炎州草木烟”的清净,会体会到许红丽说的“茶是读心的,你静了,它便甜了”。
许红丽说:“曼松的每一片叶子,都在诉说着等待。等待春天的雨,等待匠人的心,等待懂它的人。”在苏州本色美术馆的展台上,她让这份等待有了归宿。当茶客们捧着茶杯,在茶香中驻足,他们品的不仅是茶,更是一份对传统的敬意,一种对生活的热爱。
这场展演落幕时,暮色中的美术馆茶香未散。许红丽收拾着茶器,指尖仍留着曼松的余韵。她说,只要有人还爱这口茶,她就会一直守下去。而我们知道,当曼松的茶香飘向更远的地方,那段关于皇家贡茶的历史,便不再是冰冷的文字,而是化作了寻常日子里的一口甘醇,温暖着每一个愿意慢下来,品读生活的人。
发布于:江苏省纯旭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